介面中的視覺設計雜談

這不是教學文,這是碎嘴(・8・)(萬年難產的教學文還在長)

最近google又推出了更加完整的設計方針,讓我想起幾年前material design剛出來的時候,我也剛接觸介面設計這個領域,身為g0v裡寥寥無幾的設計師,被一位朋友問了一個問題:「你覺得有沒有可能做出像material design那樣的視覺系統或是pattern,像是用玻璃的質感之類」

當下其實我覺得這問題我完全不知道怎麼回答,內心只有一個OS「廢話,當然可以啊你要用麻布、石頭都可以啊」,憑著我當時對UI設計得一知半解,回答的也很混亂,我當時就完全想不透material design發表的時候大家在高潮什麼,因為我的背景是視覺設計,對於掌握視覺系統來說,這不是理所當然「必須要做到」的事情嗎?然而這個時空背景下,新創團隊如雨後春筍,常常身兼多職的工程師、初出茅廬的設計師,不一定擁有相同的視覺背景,固然會問這件事。

常常也會看到網友問大家喜歡的設計風格,也有人問我你都用哪一套設計guideline或是框架,我還是一樣:「我從沒有特別用過哪一套」,嚴格說起來每一個設計專案從架構到視覺到裡面的icon,常常是自幹弄成一套而且覺得這好像是很自然的事。在介面這領域最有趣的就是有來自四面八方背景的設計師,技能樹也點的不一樣,有些偏UX、有些想往前端發展、有些將重心放在「解決問題、架構流程」,其實現我這樣偏食視覺技能又劈腿做平面的根本是很少遇到(覺得孤單冷,我怎麼這麼奇怪…)

我想我在做UI設計的時候總是很叛逆,那種設計潔癖就是我不想用現成有的什麼框架,像是一套的template,用的時候總有種厭惡自己能力的感覺,我覺得這些都是工具、都是參考書,他們是在介面設計這樣新領域中歸納出的「一種方法」,而「方法」可以締造出千萬種設計結果,那個千萬種結果也許是我真正想追尋的。

對於傳統視覺設計出身的我來說,創造這類的規範、系統性的視覺其實就是一個品牌打造的過程。他在技術開發允許的前提下達成品牌一致性與視覺調性的統一,至於有沒有陰影要不要扁平,都是某種「風格」。之前聽人說做UI要讀guideline,不要亂做一些工程師會困擾的東西,對我來說讀guideline這件事情是建立一個完善的資訊架構、熟悉平台的使用性,進而要不要採用guideline的視覺風格,從來就不是限制,我也會鼓勵一些對畫面掌握度較好的學生去挑戰,有東西可以跟隨當然世界大同非常和平順利,一旦有能力的時候何不做一些突破與嘗試?

個人覺得要做這樣的設計挑戰有些條件:

  • 設計師本身對於介面設計流程熟悉
  • 對於平台特性、資訊架構是清楚的(就是你頭腦要很清楚功能性與感性的分野)
  • 專案的特性適不適合,使用者體驗與目標為先
  • 團隊有沒有預算、時間
  • 有熱情一起嘗試的技術夥伴

雖然前面講自己好像很不屑、很叛逆(我還沒有狂到可以吐槽這些東西),但不是說我認為material design或是ios的扁平設計很普通恨膩,有些事情、有些使用者體驗的研究仍然是像他們這樣的大廠可以做到的,這些規範就是一個經驗與研究的集大成,遇到新手時還是非常推薦去看看當中的細節,當我們成長之後,也許就有能力自己推出一套視覺系統。我是很希望在未來看到不同的風格然後大家互相吵架交流。

以上是夜深人靜憶當年(茶),歡迎大家提出自己的想法(´・ω・`)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