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自由工作的這半年

日常|自由工作的這半年

沒想到就這樣過了半年,在去年離職之後。

「你之後不會再進入業界了嗎?」這是一直在想的事情,我總是想說沒案子接的時候就去找工作吧,結果就接了半年的案子,完全超過自己的預期,甚至我成為了大學時候自己羨慕的那種生活模式:自由工作

近些日子,只要遇到朋友吃飯聊天,提到自己是自由接案的生活總是會被回贈一句:「喔超棒的耶!」,一般來說人對於soho族這樣的生活總有著很大的嚮往,不用每天通勤、打卡上下班、被工作關在一個地方,自由總是人們心底渴望的一件事,而我在這半年的自由生活中也體驗到要達成所謂的自由,你必須對自己負責、獨立並且忍受孤獨,你要很清楚的知道你的生命中想要達成的是什麼,否則很容易被怠惰、被隨性的新拖垮生活的節奏。記得在剛出社會時看過不少「自由工作所需具備的條件」這類的文章,半年時間也不短,那麼也來總結一下自己的心得吧

繼續閱讀 “日常|自由工作的這半年"

介面中的視覺設計雜談

介面中的視覺設計雜談

這不是教學文,這是碎嘴(・8・)(萬年難產的教學文還在長)

最近google又推出了更加完整的設計方針,讓我想起幾年前material design剛出來的時候,我也剛接觸介面設計這個領域,身為g0v裡寥寥無幾的設計師,被一位朋友問了一個問題:「你覺得有沒有可能做出像material design那樣的視覺系統或是pattern,像是用玻璃的質感之類」 繼續閱讀 “介面中的視覺設計雜談"

從北京到羅馬-旅行的意義

「不知道從北京到羅馬的風景如何?」某一天,也許你的朋友也會這麼對你說。
也許要問馬可波羅,也許要問過去的絲路商賈,到底從北京到羅馬要走過多長遠的路,才會來到地球的另一側?過去絲綢之路上的城市,在當代會是什麼樣貌?
打開地圖,標誌北京和羅馬作為起點和終點,畫出橫跨歐亞的路線,找出每個旅居駐足的城市,並帶回一路上吸引自己的風景。
結束了連續四週的「從北京到羅馬的影像敘事」系列講座,下面連接有一些支離破碎的文字跟照片,可以點進去隨意看,當然還是比現場聽少很多東西…聽到第二場驚為天人的我還把我媽也拖去聽,然後我媽除了認真筆記之外,一直跟我碎念說你不可以,一個女生太危險,害我有點後會自己應該長得再抱歉一點,可能我媽就會讓我上路(方向誤
【旅行Buffet】從北京到羅馬的影像敘事1-北京到烏魯木齊
當初在朋友的介紹下得知這個分享,看了講者的作品、文字,還有一句「從北京到羅馬的風景」,也不知道哪來的衝動就一口氣報了所有場次,九月的每週二我都會到 大可居 青年旅館 Duckstay Hostel聽故事,今天就好像也結束了一樣的旅程一樣,在最後一場要說「終於」也不是、要說「獲得什麼」,好像也說不上來,就像講者最後在羅馬的旅程。遲遲到第四週才分享心得,但其實從第一週就有各種震盪與反思,我想著自己旅行的方式,與旅行的意義。
圖片取自http://originalnaive.wixsite.com/originalnaive
圖片取自http://originalnaive.wixsite.com/originalnaive
以前我總會覺得某種方式的旅行才具備他珍貴、不浪費時間的意義,然而未曾考慮到所有人看待事物的觀點,對有些人來說就是要踩點拍合照、對有些人來說就是度假放鬆、對有些人來說是找尋或是創作。我想著對我來說,旅行是什麼?
其實講者的旅行方式是我蠻嚮往的,但也很迷茫的,畢竟我是我、他是他,他的目的性與方式不一定對我是適合或是有意義的。連四週聽下來,每一週都有人問:「這趟旅程你得到什麼?對你的人生有什麼改變?」,我一直都蠻認同他的答案,也是我看待旅行、生活的態度:我們無法再一次的事件或是旅程中一夜長大、真的獲得什麼,而是這些經歷、回憶內化為自身的觀點,在長遠的人生道路上發酵。很多時候我們出國的那短短幾天,當下可能都沒什麼,而真正自省、思考的是回來後與生活的交錯,就我自己而言,有時候總會想起某個國家某一位一面之緣的朋友,或是某一個城市的某些景致,往往漂亮的照片、觀光名勝都不是重點,那一個當下總是來得這麼不經意而揮之不去。
大部分的人都很在乎所謂「做這件事情的意義與獲得」,今天有個年輕人去流浪,出發前都會面臨質疑與壓力,玩個pokemon Go都有人跟你說不如去看書,就像成長過程中,是如此重視成績一般。老一輩的觀念也許是努力工作一輩子退休好好玩,但我更覺得看待旅行的方式就是決定你生活的方式,也許對度假放空派的人來說,真的就是花錢遊覽,然而對於藝術創作者、文化愛好者或是善於自省與觀察的人,一次的旅程勝過參加一次研討會吧。
圖片取自http://originalnaive.wixsite.com/originalnaive
圖片取自http://originalnaive.wixsite.com/originalnaive
我非常喜歡張靖驩的攝影作品,有一種不干擾、不去侵略性的寧靜,像是一個細心的旁觀者,呈現出當下與自然的美,四週的分享裡我最喜歡的是哈薩克到俄羅斯這一場,雖然這是講者一段孤獨、無人可聊天講話的旅程,但對我來說不管是影像、故事都是最純粹的一段。而且我真的是被北疆還有哈薩克的風景驚艷到嘴巴合不起來了(美哭)。
最後的小知識非常趣味,旅行在古法文中有苦行、修行之意,對於古人來說這樣的移動確實勞累,對現代人來說意義又大不同了,對你來說旅行是什麼呢?

Chang, Ching-Huan Photography

http://originalnaive.wixsite.com/originalnaive

臉書粉絲團

幫工商~他的明信片非常美!!質感也很好,因為講者花光了他畢生積蓄,喜歡的人快贊助一下他的下一餐(被我講得好誇張… 明信片訂購頁

DRILL DESIGN x tempo講座小心得

DRILL DESIGN x tempo講座小心得

那天匆匆撇到設計發浪分享的活動〈Rhythm〉展覽系列講座之一 DRILL DESIGN x tempo,就馬上報名了,其實在這之前我對於Drill design並不是非常熟悉,剛好沒事就去瞧瞧

講座非常簡單,是由Drill design的安西小姐與mother tool的中村小姐以談話的方式進行,也是我第一次來到朋丁這個空間。先是簡單地介紹了Drill designMother Tool,之後進行到展覽的核心Temple這個品牌。

圖片來源:Drill design

並不是產品設計背景的我,對於展品、設計師的談話都有一絲陌生,像是這次的重點「動態雕塑(mobile sculpture)」,是我第一次深入接觸的東西,他既像雕塑藝術品,又具備設計的想法,對我來說第一眼其實就是一個非常美的物件而已,但很多創作最美麗的地方就來自於他與使用者的互動、或是創作者的自我闡述。安西小姐說道,Temple是以設計為出發點的產品,他跟藝術不太一樣。

也許是跟工程師相處久了,我一直想著這樣的物件對於實用主義者來說,真的可謂櫥窗美術館裡的形式美而已啊!他到底如何使用、目的是什麼,其實並不是那麼的重要,但有趣的是他又是一件在世界各地販售的商品,有趣的就是設計在面臨市場與藝術、形式美中間的自我拉扯,想著想著這件事情就好像Temple的創作品中,維持的平衡,設計就是一個尋找平衡的過程啊!

我們是工廠、職人,這是值得驕傲的事情! -Mother Tool

這趟聽講收穫最大的其實是我對Mother Tool的認識,中村小姐對外總以工廠自稱,而非設計公司,我非常喜歡這樣的理念,就是所謂的職人的驕傲,工廠也是跟設計師一樣可以發光的!觀眾也跟兩位來賓有了很多互動,大家都很關心市場與溝工等等事情,像是設計師會不會跟工廠吵架啊?是否drill design的安西小姐也曾跟工廠吵架呢?

安西小姐從設計師出發:他也曾經跟工廠吵過,他曾經提了一個新想法的商品,工廠提出更簡單的作法想改設計,但做出來可能不好用,雖然成本低⋯⋯然後開始吵架啊喝酒溝通啊(笑)

雖然會花很多時間,但是希望堅持高品質、好用的產品,設計師與協力製作者都一定要討論、溝通去達到結果,即便這是困難的事情,!


圖片來源:Drill design

而從工廠出發的中村小姐則表示:對製作者來說設計師的要求是否很討厭,他們是很尊重設計師的想法。他覺得越難越好!聽完我都要成為中村小姐的粉絲了,一個願意挑戰自我技術的職人真的帥氣滿點,以前要是遇到願意跟設計師來回溝通,挑戰的印刷廠都要謝天謝地緊抓不放了。

會後我私下找中村小姐問了一個問題:中村小姐也是學設計的,那為什麼後來選擇工廠這條路而不是設計師呢?他說一方面是接了家中的工廠,另一方面覺得自己對設計並不是很在行,他覺得自己適合這個位子。我說:我覺得有您這樣的角色存在,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在台灣很少見。

很多人想當設計師,卻很少人要當師傅,一個以自身技藝為傲的職人。設計師的光環在台灣還是比較高,但我期待在各行業中,每個人說出自己的職業的時候,都能像Mother Tool一樣大聲且驕傲。

相關文章:
「製作」在日本是件幸福的事,tempo 企劃的職人技術挖掘之旅
【mother tool】製作與設計聯手出擊,傳統組裝廠創造新商機!

展覽:
展期:9月3日(六)- 9月25日(日)
開幕:9月2日(五)晚間7點
地點:朋 丁 pon ding 2F展場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一段53巷6號2F
rsvp: hello@pon-ding.com

金光閃閃舞台車

衝去市政府前看金光閃閃的舞台車已經是兩週前的事了,就在前幾天突然想起自己跟舞台車的緣分可以是從好久以前開始,當年我參加教育部的設計與藝術菁英培訓計畫,工作坊當中有一個題目我選擇了舞台車來做創作,因為菁培是一個爆炸性的工作坊,我不得已借用沈昭良老師的影片當素材,在此為年幼無知的我道歉,此作品結訓後也下落不明、從未出現在市面上。 繼續閱讀 “金光閃閃舞台車"

學泰文|關於語言、文化的那些事

學泰文|關於語言、文化的那些事

เรียนภาษาไทย !

暑假又要到了,學泰文也邁入第九個月,有些人知道我在學泰文,但卻從來不是很清楚我的目的與動機,今天是政大公企中心泰語三的最後一堂課,很適合來說一下這段時間的心情與經歷。

(然後今天被同學說我瘦了,值得紀念!學泰文會瘦喔(騙人)) 繼續閱讀 “學泰文|關於語言、文化的那些事"

「吃書的馬:空白地區workshop 2009-2016 作品選」小心得&推薦

「吃書的馬:空白地區workshop 2009-2016 作品選」小心得&推薦
知道空白地區的Fi是在2003年的那次個展,Fi的小演講就這樣在敦南誠品人來人往的一樓,但其實這場演講印象最深的除了Fi與編輯的對談外,就是「為什麼設計師一定要有種種盆栽逛無印良品的想像」,而後還在學很閒的我又很勤奮地參加了實體展,那是在一間傢俱店裡的小分享,讓我們能實體的摸到書,聽Fi本人實地導覽每一本書的設計歷程,那時候我們才發現一本書裡的魔鬼與巧思。對我這位忠實「讀者」來說,每次逛書店不小心拿起來的有八成都是Fi所設計的書,當然「不想工作」與這次的「吃書的馬」都一定第一時間買回家收藏,雖然這樣說對不起作家,但讀他的設計往往讓我更覺大呼過癮(因為我也是設計人吧)

繼續閱讀 “「吃書的馬:空白地區workshop 2009-2016 作品選」小心得&推薦"

Type Pro: 台北 2016 字型論壇筆記 – 上午場

Type Pro: 台北 2016 字型論壇筆記 – 上午場

今天起了個大早違背自己平常的作息衝到松菸,為了就是眾星雲集(?)的字型論壇,到會場時真的嚇到,排隊排得像是迷妹在搶演唱會夜排一樣,人龍繞了誠品地下廣場快兩圈,雖然晚了點到,我還是很幸運拿到活動手冊與蒙納字庫的手冊,兩者都非常的美,無論是編排、用字到印刷加工,面面周到、決不丟掉繼續閱讀 “Type Pro: 台北 2016 字型論壇筆記 – 上午場"

碎念|看待設計,我們需要更好的討論

今天是台灣討論設計最用力的一年(網友戲稱設計元年),伴隨著世界設計之都這個讓人疑惑的頭銜之餘,不管是設計人、非設計人在這段時間對於各種議題都卯足了勁討論。討論是好事但這幾次的事件以來,我發現大部分的人並沒有真的好好討論設計,多的是批判、潑冷水,這不僅對於議題本身沒有幫助,更是給試著改變社會的設計師們傷害,怎麼一瞬間大家開始關心起這些事了呢?更慘的是怎麼順便多了這麼多設計專家?(這種鞭笞法已經超英趕美)

不管在哪個領域、哪個議題,我觀察到台灣人還是沒有辦法用好的方式進行溝通,民主社會需要好的對話,設計亦是,在郵票事件的多數批評聲浪中,我觀察到多數人都是以潑冷水當起手式,附加上許多情緒性字眼,冷嘲熱諷之下其實什麼問題都沒解決,反而製造了一堆需要溝通的問題,我想大家都討厭名嘴,但卻不知不覺地扮演起了名嘴。更有趣的是過去對身邊諸多設計不良的事情無知無覺的人,突然就對一張郵票有了諸多意見,對我來說如果這現象可以延續到生活個角落,大家不如針對台灣的種種現況也做做激辯,台灣應該會突飛猛進吧。 繼續閱讀 “碎念|看待設計,我們需要更好的討論"

筆記:習慣把問題想大一點的設計


圖片:http://nosigner.com/

週末的睡前,刷臉書刷到Shopping Design X 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的分享,深深擊中我的心,以下節錄自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臉書

而太刀川在專訪裡說了一句我很認同的話:「我只是習慣性把問題想大一點。」在專訪過各式各樣日本的創意工作者,不管是企業老闆或是設計師,很多人著眼的都不只是「眼前」的作品有要多美,更將著眼點放大到作品與「社會」、甚至連結至整個國家的關係,或許你會想說,「我只是一個設計師,為了生活已經用盡全力,根本無暇顧及社會」,但其實這是一種意識,當台灣每個不同設計產業的設計師,在思考設計時總能思考自己的作品與台灣有何關連,不管你在什麼產業做的設計將會慢慢如江河匯聚成海,屬於「台灣」的美學意識也將自然形成。那股美學力量將無堅不摧,撼動人心,給予人們生活更多美好未來。

雖然我不是什麼成熟、大咖的設計師,卻一直以來對社會x設計師的關係感到興趣,社會跟設計師的距離在台灣彷彿很遠很遠,為有商業行為與客戶上門的時候才牽起彼此的手嗎? 繼續閱讀 “筆記:習慣把問題想大一點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