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你對於自己的未來有那麼一點想法、你有想做的事情,鞭策自己前進與挫折必然是一路上會一直遇到的事情,然而我們有多少脆弱可以被登上舞台,我們有多少時日可以喘息可以逃避?
近年有許多這類的日劇反應出年輕一世代的各種生活壓力,我們可不可以逃跑?三個月不工作可不可恥?有車有房就是溫拿?然而多屬受亞洲教育體系下的人,成長過程中必定會被鞭策著要「努力」、「打拼」、「賺大錢」,而個個成為工作機器忘記了生活,賺夠錢等退休來好好享受這種觀念似乎也隨著各種經濟體系與社會福利體制的崩塌,漸漸變得不是那麼可以保證的事情
最近我雖然維持工作狀態,仍然屬於「練習休息」的掙扎中,相較於上一個世代,因為網路的資訊傳播,年輕世代的競爭舞台被推上國際,不再是跟辦公室裡面的幾個人比較的規模了吧,你會每一天每一天看著很多同輩、晚輩越來越厲害,有不錯的工作、做出驚人的作品或是成立了自己的品牌,淺意識中你會緊張,緊張著自己是不是要被時代的巨浪丟下。不時總會聽到一些朋友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跌倒了,工作室要收了,雖然我心中有一絲遺憾,但我相信以他們的實力,只要還是個健健康康的人,任何事情都有再造的可能。
但是我們的社會有多少空間可以讓年輕人逃避?有多少可能性是被允許想像?
我想起了惠文社一乘寺店的店長說過,他認為社會上有地方可以讓年輕人暫時的逃避是很重要的事情,一畢業就被各種生活壓力追著跑的人,若是沒有適當的喘息、沒有時間思考就這樣進入社會齒輪中,是否一日又一日的被推著往前,而後忘記了為何要活著?
來源:改變街區的獨立小店
「好好用功,不然長大會跟他一樣」,長大後想起這句話有多少不負責任與逃避,因為好好用功也不一定會成為你想成為的人,過你想過的生活,因為這句話忽略多少資本主義與經濟體系的影響,忽略多少階級複製與世代剝削的問題,將所有的人歸納為一個完美的乖乖樣板
這個社會並不鼓勵負面情緒、不鼓勵怠惰、不鼓勵休息、不鼓勵脆弱、不鼓勵失敗、不鼓勵貧窮、不鼓勵辭職、不鼓勵放棄,然而這些都是人生,選擇忽視選擇隱忍的當下不就失去了機會去思考原因、思考如何與情緒共處、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學習如何重構,學習面對自己與未來
很多人就在工作的齒輪中迷失了,結束自己在這世界上的存在,人沒有想像中的堅強,只是我們有沒有那張網去接住自己、去接住他人
長大後為何變得那麼容易掉淚,也許是因為那些不被允許亮相的負能量,會在某個夜深人靜的時候背書中的某句話被牽引出來
我們到底有多少時間空間可以逃避?這也是每天賴床的時候我都會思考的小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