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我今年開春以來最快入手又最快看完的一本書
記得那時候看了這邊文章:窮人的京都:能夠阻止「便宜就好」這種想法的,恐怕不是經濟的力量,而是文化的力量吧
隔天就跑去把書買回來了。
這本書是京都惠文社一乘寺店的老闆所撰寫的,講述惠文社與京都左京區文化、歷程,而我對這本書的興趣多數來自於觀點上不謀而合,也是我研究所論文一直在探討的事情。京都,我去過一次,短短三天的停留就深深覺得我的靈魂屬於這個地方,說是金閣寺、藝伎、神社、櫻花之美嗎?倒更像是一個生活的節奏和文化的態度吸引著我,比起去那些觀光景點解成就,在京都會就很願意花時間亂晃、甚至就坐在鴨川邊發呆喝個茶也不覺得出國浪費了時間,要是為了趕景點而在京都匆匆忙忙,才是糟蹋了京都吧(我是這麼想的)
「寺院跟舞妓可以說是京都的兩大象徵。讓舞妓站在寺院前,便成了一幅典型的京都風情畫。只是這兩種人都不事生產。」
不事生產這件事,對現代的社會價值觀來說,是一件長輩會在過年唸到年尾的事情,然而「賺很多錢」這件事到底有多重要?這成為我當年寫論文的一個非常大的障礙,我研究的領域是惡名昭彰的文化創意產業,找題目和方向的時候就不斷和教授想法有衝撞,因為我的題目總是朝著「解釋現象」與「不事生產」的方向前進,這對產業來說,彷彿一點辦法也沒有顯示出如何讓文創產業更有產值,簡單來說就是「你的商業模式是什麼?」(聽到此我總是眉頭一皺覺得哪裡怪)
研究所三年我拜訪了台灣許多獨立經營的創意品牌,跟我自己的感覺一樣,多數的品牌也不會特別的去闡述他們的「商業模式」,不會跟我說我們的營業額怎樣,而我更多的收穫是這些在自己土地上努力耕耘的人們,他們一直堅持的信念、文化與在地關懷,我覺得這樣就足以讓台灣這塊土地有更多「連鎖速食」以外的東西,這樣的東西難道無法成為論文的結果嗎?
如果去全國連鎖的居酒屋,就客人的立場來說,這一頓飯應該可以吃得很便宜吧。不過,那些店的食材通常都直接從海外進口,有時連調理工作都統一委派給其他縣市的工廠。付給那些店的錢,最後會回到自己生活城鎮的比例很低。若大家都去「價格便宜的店」,總有一天會造成通貨緊縮,讓無法大量進貨、大量生產的獨立小店在價格競爭中敗陣,最後一一關門大吉。
我很固執地堅持這個題目,多數時候我根本是很反骨的把教授意見忽視掉,才能堅持的將我所訪問的這些品牌精神以一個論文能接受的形式,保存在學術論文領域,直到今天讀完了這本書,我才鬆一口氣,確實這樣子的經營模式還是能夠有聲有色的名揚國際(一乘寺惠文社畢竟也成了一部份文青去京都的景點了)
我時常在想一個問題,就是長輩叫我們賺多點錢的問題,但除了基本溫飽、以備不時之需外的錢財,應該都屬於奢侈品和玩樂的,驅動著資本社會的經濟流動中就是人類的慾望啊,從連鎖店速食,服裝也速食、電視節目也速食,被連鎖店與大企業吞噬的社會,趨近於統一想起來就是很可怕的事情。
真正出社會後我才知道我有多不適合做業務,這樣由情感與文化做驅動的我,講來講去所有的事情都無法以金錢好好的估算,如果有家人、員工要養我才會認真做這件事吧,不然一定常常在做好像吃虧的設計,這種蠻不在乎的狀態,說好聽是浪漫,另一方面根本就是「慢悠悠、逃避」對產業沒有推進產值的被動態度。直到現在當有人問起我去拜訪的品牌經營狀況時,回答是自給自足之後,總是有人會露出「不過如此嘛」的態度,我內心還是會小小的反抗:賺到剛剛好能用的錢有啥不對嗎~多出來分的分給有需要的人有啥不對嗎?
畢竟文化、藝術、在地關懷、人與人情感這些種種,總是難以量化去說服大眾商業的觀念。在追逐金錢與costdown的社會氛圍下,美感與文化總是第一個被犧牲掉的東西。
這本書讀完還是好想再讀個兩遍、去京都三趟,很推薦跟我一樣逃避商業社會的人一起閱讀(笑。如果你喜歡京都的美卻搞不清楚為什麼台灣不能一樣,也可以讀讀這本書感受窮困的文化力量
對「讀書|改變街區的獨立小店」的一則回應